一、校地资源项目化,引导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通过与地方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利用学习期间和假期积极组织师生开展“推普支教”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服务活动,以及“学雷锋志愿服务月”“青春志愿·爱在社区”等志愿服务活动。近三学年,150人次教师指导社会实践活动,15支社会实践团队入选教育部、团中央及省级社会实践团队,在疫情防控、助力乡村振兴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受到“四川共青团”、”学习强国“等媒体专题报道,其中我校推普支教社会实践活动连续两年受到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团中央青年发展部书面表扬,充分说明实践育人成效得到了各界肯定。




2020年、2021年我校受到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的社会实践表扬信。2022年收到团省委、教育厅、应急管理厅的感谢信。
二、志愿服务基地化,多样推进志愿服务工作
团委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师范办学特色,坚持服务地方,开展相关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搭建9个社会实践基地,近三年共计开展助老、支教、赛事志愿服务等志愿活动100场,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我校作为全国优秀西部计划项目办,近三年共招募150余名毕业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扎根民族地区、扎根基层。2022年,我校“岷江之子”青年志愿者协会获得省级优秀自愿服务组织。




三、劳动教育常态化,充分发挥劳动育人功能
团委和学工部通过课堂教学、勤工助学体系、校园美化活动、美丽宿舍建设等多种途径充分开展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融入到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活动之中。引导学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开展多种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弘扬劳动精神,全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