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7月3日至9日,阿坝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学院声“生”不息推普支教实践团走进汶川县水磨镇马家营村,开展一场意义深远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声动乡野,语通未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旨在通过教育帮扶、文化传承和安全宣传等多维度的志愿服务,为乡村教育与文化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助力乡村发展迈向新台阶。
汶川县水磨镇马家营村,作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历史资源,但近年来在青少年教育资源和传统文化传承方面面临诸多挑战。我校的青年学子们带着专业知识和青春活力,深入乡村,与当地干部和村民携手,共同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在为期七天的活动中,实践团围绕乡村教育短板和文化传承需求,精心设计并实施四大核心项目:作业辅导、普通话推广、小小讲解员培训和少儿武术教学。通过一对一的作业辅导,志愿者们为孩子们提供假期学业支持,弥补乡村教育资源的不足;普通话课程的开设,不仅能够提升孩子们的语言沟通能力,还增强他们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认同感;小小讲解员培训项目则深入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让孩子们成为乡村文化传承的新生力量;而少儿武术教学活动,不仅强健孩子们的体魄,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图一】教小朋友折纸现场

【图二】普通话讲解现场

【图三】小小讲解员培训现场
此次活动得到马家营村驻村第一书记李伟伟老师和指导教师朱燕老师的大力支持。李伟伟老师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系列实践活动的落地生根,有效提升乡村教育文化氛围,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注入新动能。”

【图四】驻村第一书记李伟伟老师发言
在活动过程中,志愿者们不仅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成长,还深入村民生活,开展反邪教、防诈骗宣传活动,为乡村的和谐稳定筑牢防线。他们手持宣传手册,挨家挨户走访村民,耐心讲解邪教的危害和诈骗的识别方法,让安全知识深入人心。

【图五】志愿团进村宣传反邪教、防诈骗现场
此次“三下乡”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实践团通过创新融合的推普模式与文化传承举措,逐步构建起“教育帮扶—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良性发展链条。截至目前,团队已累计开展教学活动7课时,覆盖当地儿童30余人次。他们的努力不仅为乡村孩子带来了知识与希望,更为乡村文化振兴积蓄了新生力量。

【图六】实践结束合影
“声‘生’不息推普支教实践团的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诠释志愿价值,他们扎根乡村需求,用热忱与专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活动负责人在总结会上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初心,用实际行动书写更多乡村发展的动人篇章。”
本次“三下乡”活动不仅是对乡村教育与文化振兴的一次积极探索,更是校地合作赋能乡村发展的生动实践。我校文学与历史学院与马家营村的携手,为乡村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希望与活力,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稿源:声“生”不息推普支教志愿服务队
图源:声“生”不息推普支教志愿服务队
编辑:阿师青年媒体中心新闻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