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振兴路,展望二十大”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介绍
带队老师:谷琳琳 金玉洁 樊丽梅
团队成员:队长:缪文钰 董文祺
队员:曹雅萱 贾巧 陈俊 罗海玲 李丹 奚宁鑫 朱艳 熊斌 王广业 范航毓 周佳霖 张杰 熊文楷
Part1:了解村镇
7月17日,团队成员们前往夹江县马村镇开展走访调研,了解当地乡村振兴政策落实情况、振兴产业发展状况和地方特色等。实践团分为四个小组,主要以访谈交流的形式调查当地发展状况。在产业方面,当地以手工造纸为主导,茶叶、藤椒,畜牧业等辅助产业共同发展。其中,传统手工造纸72道工序完好保存,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村镇上有一纸厂,建厂初期还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政府对其扶持甚少,在乡村振兴政策推行后,政府通过税收减免等方式给予支持,同时,对于其他辅助产业也会提供种植经济补贴;在教育方面,当地教育设施比较落后,教师收入低;在生态环境方面,环境有明显改观,主要体现在马村水库,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在人才方面,政府发布岗位,引进人才,但选择该镇的人才仍然较少。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镇上居民】
Part2:深入调研
7月18日上午,成员们在马村镇政府会议室与王书记进行了实践活动的讨论和安排。在镇政府工作人员带领下,团队全体成员先后前往大千纸故里的研学基地和电商销售基地进行深入的了解与调查。研学基地讲解员向大家详细讲解了手工造纸技术的过程。据了解,该基地分别开设了针对幼儿园小朋友,中小学生、大学及成人等各年龄段的研学课程。电商基地负责人对工厂概况、销售途径、经营难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销售方面,主要以线上销售为主,以网络直播带货为渠道进行推广,线下销售市场受疫情影响,销售情况并不乐观。

【图为马村镇政府王书记与团队成员交流】

【图为团队成员与马村镇政府工作人员合照】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电商基地负责人】

【图为大千纸故里工作人员进行抄纸】
7月19日至20日,团队来到马村镇石堰村。同学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造纸传承人石利平先生、当地干部和村民进行了采访,并对当地实施地有关乡村振兴的措施以及相关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解。石利平先生是大千纸坊第四代传承人、是家族手工造纸第十三代传承人。石利平先生的观点中表明,手工造纸与机制纸相比具有保质期长的显著优点,而继续进行手工造纸的意义更多在于传承造纸文化也是在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后,团队采访了石堰村党支部的支部书记陈树明书记。陈书记就如何对石堰村进行乡村振兴这一问题展开了阐述。首先是以“千年纸乡”为文化特色打造石堰村,通过加强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保障,发展文旅产业。在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更要以党建引领文化、产业、组织、社会治理。陈书记特别提到集体经济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他还表示,在文旅产业发展中,需要保留并加固张大千先生寓居,加强开发山庄、民宿的建设,发展手工造纸作坊的参观业务。虽然目前市场对于手工造纸的需求没有机械造纸量高,但先辈留下的特色造纸技术必须加以保留,并以此为依托,实现乡村文化振兴道路。政府的大力重视与支持使得石堰村自施行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以来,已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效。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石利平先生】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陈树明书记】
社会实践团队在石堰村村干部的带领下参观了张大千寓居。2019年张大千故居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张大千先生两次到达石堰村都在此地居住。就这一意义上说,这个小院子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见证了一代大师对国宝的贡献。
随后,团队采访了石堰村的村民。这个村的村民大多是空巢老人,大部分村民都表示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他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周围的环境也得到了改善。一位七十多的奶奶讲到她主要靠淘茶来维持生计,而淘茶也主要是在四五月份,所以在其他月份几乎没有收入,需要依靠政府的补贴或者养老保险支持,但是仅仅凭这些也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另外,每年重阳节时,当地的商人进行捐款集资,再将资金用于操办坝坝宴来招待70岁以上的老人。

【图为石堰村村干部讲解大千寓居历史】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石堰村村民】
Part3:成员实操
7月21日上午,团队去到马村镇金华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地——状元纸坊进行了参观走访。该纸坊是四川省唯一一家采用传统竹纸手工制作技艺的造纸作坊,也是四川省中小学生的研学教育基地和美育实践基地,拥有百余年的历史。该纸坊每年都会接待大量的游客,复旦大学的教授以及外国友人都慕名而来。现今由于疫情影响,接待大型团队较少,基本以家庭式的散客为主,且大多数来自乐山、成都周边。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造纸】

【图为团队成员与指导老师交流讨论】
Part4:学习党史
7月21日下午,团队成员前往乐山夹江核工业909基地进行参观学习。
四川省夹江县909基地,创立于上世纪60年代,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核心技术-核动力的研发地;在这里研发出了第一代核潜艇路上模式反应堆;也正是在这里,孕育了当今全球领先的核电技术--华龙一号;这里也被称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动力之源。在这里也产生了以“时代楷模”彭士禄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核领域顶尖科技人才,孕育了“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〇九精神”,为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通过参观学习,团队成员深刻的领悟了“〇九精神”,即“自强自立、求真务实、创新协同、拼搏奉献”。这16个字,既反映了“〇九人”秉承新中国独立自主的追求和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壮志,也反映了“〇九人”科学、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和拼搏奉献、以身许国的壮志豪情。该活动的进行,有利于团队成员们把“〇九精神”落实到实处,运用于实际学习与生活之中,并将其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