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师范学院2022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系列报道四——资源与环境学院赴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2-07-12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本网讯】跟随习近平总书记,探访云端上的三河村。2022年7月12日,为 紧紧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步伐,迎接二十大,巩固脱贫成果,阿坝师范学院“石榴籽”小分队来到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探访,以了解全面脱贫后三河村为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所做的努力。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与团队来到凉山州昭觉县三河村进行考察活动,面对彝族同胞的艰苦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展现出深切关心。他到居民家中嘘寒问暖,走进院子,他就问有没有水、有没有电,到屋里后,他就问有没有被子盖、粮食够吃不、穿衣暖和不。三河村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三河村居民现在已整体搬迁出泥土堆砌的土坯房,住进了宽敞舒适的新房屋,居民幸福感大大提升。

7月12日下午,实践队伍来到三河村重访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扶贫道路,沿途看到的都是以前村民居住的土坯房旧址,在房子外墙上还写着醒目的标语“江海流不尽,知识学不完”等,以此来激励村民努力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用双手创造财富,巩固脱贫成果,积极衔接乡村振兴。因为民族想要复兴,乡村必要振兴。在重访路上,实践队伍还偶遇了三河村副书记洛古有格,正是他回乡创业,带领乡亲们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当地老人亲切交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徐茄茂 摄)

在三河村旧址,实践队伍遇见了和习近平总书记一起合影的老人,在同行翻译的帮助下,大家了解到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河村询问过村民村庄的发展状况,现在村民们用行动回答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问题,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生活条件蒸蒸日上,不管是在人还是在事上,村民们都给了习近平总书记最好的答卷。其实对于这些被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乡村振兴发展问题,方法大多相同,但具体落实到人头上就会有着千奇百怪的问题,所以才有了乡村振兴,才有了民族地区政策以及响彻全球的精准扶贫政策。在重访路上大家看到了以前的学校,虽然没有了朗朗读书声,但是在院子里,我们可以看到依旧鲜艳飘扬的国旗。国旗飘飘,烈日炎炎,院子里长满了各式各样的花,满山的土豆和荞麦,大山承载了村民们的劳动果实,也承载了祖国对民族地区的关爱,更是民族团结的重要载体。国为舟,民为水。在三河村看到的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心里爱着国家爱着党,身体做着回馈祖国的事。一路上鲜花烂漫,果香满园。小朋友的嬉笑打闹声和大人热情的招待,都让我们团队感受到了强烈的归属感。与当地人的感情迅速升温,我们生活的地方或许相隔万里,但我们那胜过万千的亲切感却将我们的距离消除,常说“爱没有学过地理”,不管是爱情的爱还是亲情的爱,正如我们56各民族感情一般,即使相隔万里,但却近在咫尺的感情,我们好似许久未见的老朋友,语言的障碍并不能阻挡我们友谊的靠近。离别之际,我们难免有些伤感,奶奶挥挥手,我们走着下山的小路,虽然太阳已经慢慢接近下山,但是我们的民族友谊永远不会下山。

(图为团队在社区与志愿者合影。通讯员 陈美茜 杨佳馨 路怡恒)

本次走访活动中,团队在基层工作与民生了解中感悟到民族命运共同体理念已深入广大党员与群众心中,民族团结工作是党与政府坚持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国家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动力,尊重民族文化差异,各民族共同发展、百花齐放,是各位公民的义务。

供稿:资源与环境学院

审核:校团委新闻与评论部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团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