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金秋九月,秋风送爽,硕果飘香。9月9日下午2点30,我校2018级新生开学典礼在田径场隆重举行。我校党委书记吴昊同志、党委副书记、校长向武同志、党委副书记孙建平同志、副校长甲任同志、副校长毛英同志、教务委员马昌威同志,学生工作部、教务处、宣传部、校团委、保卫处的领导、各二级学院书记、院长、辅导员、班主任以及高年级代表和2018级全体新生参加了此次典礼。典礼由我校副校长甲任主持。

伴随着嘹亮的国歌声,五星红旗徐徐升起,典礼正式拉开序幕。文学与传媒学院肖云峰同学作为高年级学生代表发言,他讲到,大学的宗旨在于使人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在获得知识的途中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要摒弃自己之前不良的习惯,博百家之所长,纳百川之所流,丰富自身知识技能,在大学这所泉眼旁开怀畅饮,汲取无穷的知识。外国语学院罗彬同学作为新生代表发言,她讲到,既然选择了阿坝师范学院,就应该刻苦求学、立志成才,我们应该珍惜现在所拥有的,要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对自我的认识,对环境的适应,环境不能决定我们的命运,我们自己对环境的态度,才真正决定我们的成功与失败。万事需要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面对生活中的逆境,请不要退缩!体育与健康学院卢永雪老师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她首先代表全体教师热烈欢迎2018级新同学的到来。她以“珍惜”为话题给了新生一些建议,珍惜当下,做好每天的事情,不要给自己太多懒怠、拖延的理由,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量做到极致和卓越;珍惜他人,相识是缘,珍惜师生情、朋友谊、同学缘,相聚是情,且行且珍惜;珍惜自己,珍惜健康,重视自身安全,这就是爱学校、爱父母的具体表现,失去健康与平安,一切都等于零;珍惜内心的渴望,不忘初心,永存梦想,做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事情,不要人云亦云,不要跟别人攀比,做最好的自己!

随后,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向武讲话,时值举国上下欢庆同庆,改革开放40周年,学校即将迎来40周年华诞之际,来自全国各地的4204名学子汇集阿师,同学们意气风发,精神抖擞,整装待发,新的建设者给阿师带来了新的希望,他代表我校全体师生员工向新生表示欢迎。他讲到,我校是一所省属本科院校,建校40年来,阿师人筚路蓝缕,发扬“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阿师精神,秉承“德才兼备、智慧永恒”的校训,不断谱写民族高等教育的华章。今日的阿坝师范学院,已经发展成为一所覆盖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特色鲜明的、多学科、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全国首批高校转型与课程改革联盟单位,是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首批试点院校,也是四川省唯一一所进入教育部百千万工程的院校。他给同学们提出一些建议,一颗红:心永跟党,新时代大学生要勇做坚定者,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深刻认识这一重大思想的历史地位、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深入领会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个信念:永攀峰,努力学习是一种信仰、一种习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责任,进入大学不是一种放松,而是新的征程再起航,任何事情只要下定决心去做了,就一定要落实到行动上,要把理想转化为现实,最终要靠行动来实现,否则再美好的理想就只能变成空想,他强调,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是不同的,自主学习、创新性学习、创造性学习是大学学习的一大特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质疑是创新的第一步,只有敢于质疑,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才有可能在工作中提出新思路、新见解,才可能形成新理论,指导新实践。一生追求:永报国,新一代的青年大学生是新时代的建设者和生力军,在伟大的新时代,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瞄准更高的目标,描绘更美丽的图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他希望全体新同学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树立强烈的新时代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他希望同学们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练,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长进步!

我校副校长甲任宣布2018级新生开学典礼顺利结束,典礼由此落下帷幕。
时值举国上下欢欣同庆改革开放40周年,学校即将迎来40周年华诞之际,阿师又注入了新的血液,学子们意气风发,精神抖擞,整装待发,在这个有爱的大家庭里,我们将携手奋进,开始崭新的拼搏历程,将不懈求索,实现青春的美好梦想。
图源:校团委电视台
稿源:校团委新闻与评论部
终审:钟顺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