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阿师学子展风采,寿溪河畔沐春风。12月17日晚上7点,由校团委、语言文字委员会主办,校学生会学习部、中华经典诵读协会联合承办的第一届“风华杯”之“我是演说家”决赛于南苑剧场顺利举行。阿坝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党总支书记凌小凤、预科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孙正伟莅临现场观看此次比赛,阿坝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党总支书记江先蓉,文学与传媒学院张晓英老师、赵云涛老师,藏汉双语学院郭三黎老师,教师教育学院卜凡老师担任评委,与各二级学院的同学们一起观看了这场激动人心的演说比赛。PPT展示与口才演说的浪漫邂逅碰撞出绚烂的火花,带给听众全新的演说体验。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文学与传媒学院的彭洁将新潮的移动支付作为话题引入,她首先讲到,孙中山先生反老子之道而行,提出了“敢为天下先”,又引用流传千年的俗语“第一个吃螃蟹的是英雄”来启迪观众要具有“舍我其谁”的气势。随后,她连发三问:我们为什么不革故鼎新?为什么不大胆质疑?为什么要墨守成规、故步自封?震撼了观众的心灵。她引用穷苦农民陈胜、词豪苏轼、中国女作家龙应台、兼记者和母亲于一身的柴静的故事论证其“敢为天下先”的观点。慷慨激昂的音乐伴随着她响彻云霄的号召,她提出真正的大学生不仅要集“大专、大德、大识、大为”于一身,还要兼具敢说、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敢为天下先,是无畏的气概,是昂扬的自信。
随后出场的藏汉双语学院的毛永华同学,用中国桥和中国护照与观众进行互动,调动了观众的热情;用中国在尼泊尔大地震中的救援行动与韩国作比,显现出我今日中华之强大;用幽默诙谐的网络话语衬托出中华文化之兴盛。一张张图片,一条条数据,一幕幕电影场景,使观众由衷地发出赞叹“厉害了,我的国”。
来自资源与环境学院“只可‘易荟’,不可言传”的易荟一出场就用她自信且大方的姿态、粉嫩的洋裙、富含青春色彩的ppt、新颖的题材和饱满的情感赢得了观众的赞叹。一部电视剧《最好的我们》将现场观众带回了曾经充实美好的高中岁月,回想那个遍布自己足迹的操场,那些使自己热泪盈眶的故事,那些笑声,那些花儿,那些人儿,但过往已成云烟,再美好的过往也抵不过当下,阻挡不了未来的脚步。她告诉同学们要学会将“努力、善良、勇敢、宽容、美丽”送给未来的自己,微微一笑很倾城。“过往可忆,未来可期”,热泪盈眶,长生不老。“不念过往,不惧将来。不困于情,不乱于心。如此,甚好”便是她对过往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盼的最好诠释。
以“将来的你会感谢现在奋斗的自己”为宣言的体育与健康学院学子李微金,一出场就借助与观众的小游戏,缓解了自己的紧张情绪,随后他将抑扬顿挫的演讲与忽而高亢忽而低沉的音乐融为一体,用略显低沉的声音为观众描绘了甘肃贫困地区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现状,一句“父母养儿不易,唯有苦读报恩”更是深入阿师学子之肺腑。最后,他用夏寰宇同学创业拼搏的事例,号召同学们只争朝夕,“活在当下”。
预科教育学院的杨国强,一个在西装的映衬下愈发挺拔的少年,凭借自黑的开场方式,幽默风趣的演讲话语,赢得了现场观众的一片叫好。用易冷的烟花,讲述了分分合合,生离死别。在他眼里,人生就犹如一场烟花,幸与不幸终将会散去,将自己塑造成一个为了不受伤害而逃避真实的自己所以脱离了真实的作家。用站在台上的演说者和坐在台下的听众的差距告诉同学们:要拥有勇气和魄力,要勇于展现自我。用微笑面对生活,用微笑面对人生,活出自己想要成为的模样。
最后上场的讲述者是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学子陈晓菊--一个坚强的姑娘,没有因为自己的出生遭遇、贫乏的家境条件、他人的嘲笑而堕落自弃,反而因为父亲鼓励、老师朋友的温暖去发现世界的美好,去享受爱与被爱的权利,去感恩,感谢亲生母亲给了她看见世界的机会,感谢养身之母给了她独自生活的条件。在她眼中,相遇是美好的,遭遇也是美好的。这个姑娘用微笑面对生活,用微笑面对人生,活出了她自己想要成为的模样。她告诉观众:人要活给自己,我们可以没有好的出身、没有高的社会地位,但不能没有乐观面对生活的态度,要“笑对生活,活出自己”。她用灵活多变的肢体语言、饱含深情的演说、自信的笑容夺得了在场观众、来宾和评委的阵阵掌声。
赛后,卜凡老师对此次比赛进行点评,她首先对演说和演讲的区别进行诠释,随后对演说者的表现予以肯定,同时也指出其在台风、选材、与观众互动、音乐切入点、演说技巧、话题延伸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她看来,成功的演说应该是有深度、有宽度、有温度的。最后,她表示,乐见我校语言文化类活动方兴未艾。
此次比赛,不仅通过“我是演说家”这个舞台展示了参赛者非凡的风采,锻炼了演说者的思维方式、思想境界和舞台演说能力,展现了学生们对人生的思考与态度,也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促进其身心健康,同时还体现了“德才兼备,智慧永恒”的校训和“传承、创新、特色、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为阿坝师范学院的学风建设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