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转型,重在实践

发布时间:2017-10-19文章来源:团委新闻与评论部 浏览次数:

【本网讯】 为加快学校转型发展,健全人才培养制度,2017年10月18日14:00,阿坝师范学院邀请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院长曹勇安教授在桃源剧场作“高校转型发展与课程改革”专题讲座,全体中层干部和专任教师参加讲座。

下午2:00,讲座拉开帷幕。主持人说到,阿坝师范学院体制设计趋于完善,现在正处于培养人才的关键时期。为了顺利向更高层次过渡,阿坝师范学院邀请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黑龙江东亚学团董事长曹勇安教授为大家讲解“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课程建设”专题讲座。在万众瞩目中曹教授登上主讲台,首先,他向大家表示很高兴来到阿坝师范学院开展讲座,并肯定了阿坝师范学院发展前途的光明性,及对两校友谊天长地久的殷切希望。

曹教授从“教育”、“学校”、“校长和老师、学生”及“课程”四个方面由深入浅的讲解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谈及教育,曹教授说是“人类特有的遗传方式和交往方式,是人类的再生产与再创造”,自然人通过教育使社会人学会使用工具,运用符号,并制定行为规范,他通过一段猴子采食棕榈果的视频为例,阐释了“所谓教育就是将前辈的经验转化为后辈的体验”的道理。对于“大学”,曹教授谈到,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功能是大学的立足之本。从早期欧洲的“传播知识,立德树人”到近代“创造知识,适应发展”在到如今“应用知识,发挥功能”,创造知识与应用知识俨然成为新时代大学的定位。曹教授以本校学生复原被烧毁的车床这一实例告诉大家“高校培养人才的定义是满足多样性的社会需求”,发挥高校专业的特点,发展特色专业是高校转型的重中之重。“学校”是“三个人在人化环境下互动化人”的场所,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常识,生存能力和生命意义;学校不但要传授知识,还要矫正学生的错误行为。西方的学校早已有了成熟的发展方式和管理准则,而这种准则正是我们国家高校所欠缺的。高校转型,转的是观念,变的是规矩,调的是结构。中国高校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千篇一律的管理方式,万年不变的运营模式,要改变这种现象,进行“课程”的改革是必经之路。课程是学校有计划的学习活动,是实施教育的载体,课程教导的是知识,传授的是经验,张扬的是活力,从教育的完整性出发,按行动教育体系将经验与实践相结合,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生产实践对接。曹教授以托管三亚城市职业学院为例,向大家解释课程如何挽救一个学校。“旺工淡学,工学交替”的理念得到海南政府的高度认可,通过“课程”实现“产教结合”,最后可以实现“五方受益”的共赢局面。

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推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代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掌握知识已经是学习手段,而不再仅仅是教学目的,转型路线确定之后课程就是决定因素,不解决教和学的问题,转型就是一句空话。解构学科教育体系,重构行动教学体系是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用普通教育方式培养应用型人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未来的高校必定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中心,建立需求导向的课程观,适应学情的教学观的综合性学府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的机制,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建立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改革教学流程,内容,方法。在真实环境中,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临近结尾,曹教授旁征博引,多方举例,告诉大家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证明学生是不是人才,高校是不是“大学”。只有思想没有实践是浪漫主义,只有实践没有思想是蛮干,只有思想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进步,才会变得强大。

曹教授讲座结束后,主持人说到,阿坝师范学院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希望在座的全体教职工一起“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只有上下同心。阿师的旗帜才不会倒下,阿师的大船才能破浪远航。

终审:钟顺秋

稿源:段蒋林

图源:校团委电视台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团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