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为让师生们更好地了解地震灾害文化,在灾后重建中汲取经验借鉴。4月25日15点整,以“日本近代的地震灾害与纪念碑”为主题的专题讲座于我校学术报告厅开展。此次讲座由阿坝师范学院科技处主办,阿坝师范学院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所、四川省羌学学会承办,日本名古屋大学大学院名誉教授羽贺祥二主讲,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王晓葵点评,我校外国语学院老师郑倩担任翻译。我校青年教师及文学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部分学生共同聆听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王晓葵教授对灾害文化的内涵,来我校开展讲座的缘由以及羽贺教授和自身与灾害文化的渊源做了相关介绍。羽贺教授首先讲了与王晓葵教授的地震研究经历,以及此次来中国研究中国地震灾害文化的目的。他也希望此次讲座能够增进同学们对日本地震文化的了解。
讲座正式开始,羽贺教授作了东日本大地震、1891年浓尾地震、地震遇难者的慰灵活动、地震供养塔·纪念碑、地震研究的缘起五方面的讲解。他通过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受灾情况和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处理措施以及新闻报道等要素为观众介绍东日本大地震和1891年浓尾地震。教授也提到,地震引发的自然灾害影响时间长、范围广,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需要人们长期坚持探索,寻求解决方案的难题。相较于东日本大地震,羽贺教授在讲解1891年浓尾地震时,以灾后民众为遇难者募捐,建筑纪念碑等新闻事件为讲解重点。
羽贺教授以“鲶绘”作为地震遇难者的慰灵活动、地震供养塔·纪念碑开端话题,将讲座引入高潮。他讲到,在日本,鲶鱼的现身为地震将来之兆。他也对“鲶绘”上的物体一一作了详尽地阐述。日本各地修筑的遇难者祭坛、纪念碑、慰灵活动、相关新闻报道以及伤者治疗所等图片鲜明地为观众们呈现了日本人民和政府在灾后所做的努力及其纪念意义,极大地加深了观众对日本地震文化的了解。在地震研究的缘起方面,羽贺教授作了幕府的地震研究、气象观测和地震观测的研究、国际对地震的调查和描写、著名的地震学家五个内容做了的讲解。他讲到,地震虽造成极其惨重的损失,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地震学的发展。他还用中国唐山大地震的相关记录和图片做灾害比较研究。刻满遇难者名字的纪念墙令人心颤、抗震纪念碑以及唐山大地震纪念馆的旧照,强烈地充斥着观众的眼眶,极大地震撼了观众心灵。随即,讲座在观众的一片叹然声中进入尾声。
讲座结束,王教授对讲座加以点评。他讲到,研究灾难文化实际是对逝去生命的尊严和价值的认可,是社会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灾难纪念碑的建立是生命的传承和连接,是民族的历史情结,其意义极其深远。
此次讲座,有利于增进我校师生对日本地震的了解,增加民众重视灾难文化的构建,加大对生命尊严价值的重视;将日本近代地震与我国唐山大地震进行比较研究也助推了灾难比较研究的进行,有利于我国汲取相关地震灾害文化的内涵,借鉴其地震灾害文化的经验,为我国的地震灾害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路径与思路。
学生记者:潘艳梅 杨红
稿源:校团委新闻与评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