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为加强我校师生对灾害记忆的传承和对我国历史文化及民间传统的认识。4月25日19点,我校特邀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王晓葵教授于我校学术报告厅举行“灾害记忆传承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的专题讲座。阿坝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张林老师、外国语学院郑倩老师、数学与计算机学院金玉洁老师及我校部分学生共同聆听了本次讲座。此次讲座由民族研究所刘超主持。
讲座伊始,王晓葵教授首先由阿莱达·阿斯曼的《论集体记忆》一书引出记忆分为交际记忆和文化记忆。他讲到,集体记忆的构建具有政治性,不具有社会性的记忆是不存在的。他对中日文化纪念碑进行了跨文化的研究比较,运用举例子的方式呼吁大家对“集体记忆”的忘却、消失引起重视。紧接着,他对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 诺拉的《记忆之场》关于交际记忆和文化记忆作了深刻剖析解读。他讲到‘‘交际记忆’’就是与新近的过去有关。它是一种与同代人共享的回忆,随着它的载体产生和消逝。短时记忆,有可变性,有机性。而文化记忆就是对过去的记忆,时间记忆和神话。现在有关于记忆理论受到的关注的背景主要就是时代的变迁所导致的。
随即,王晓葵教授就唐山大地震后的一系列祭祀活动进行进一步的讲解。因为自己已逝去的亲人没有墓碑所导致的一系列在路边进行祭祀的现象,被不法商人当做牟取暴利的途径。事件的发生导致历史不再是中立地再现过去发生之事而是基于当下的立场的主体选择建构话语形态被解释的结果,也是对过去的叙事是一种话语行动的结果本身又受到历史性的约束。
由于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长期以来对灾害预警及灾后重建有着丰富的经验,地震灾害后重建中也修建了大量的灾害纪念碑,这些灾害纪念碑一定程度上是地方社会集体记忆的建构,也是灾后重建的重要历史记忆符号。对日本近代的地震灾害与纪念碑进行详细的梳理,将中日灾后重建经验进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为我们国家在灾后重建中提供经验借鉴,也将为我们的灾害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路径与思路 。
最后,他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记忆是人们过去的知识和情感的集合体,记忆的形成是一个表象化的行为,记忆是人们从过去发生的无数事件中,基于现在的想象力对特定的事件进行选择、唤起、并通过表象化的操作重新建立针对自身所处状况唤起特定的过程事件并赋予意义的主体性行为。因此,记忆和记忆的主体,与生活在当下现实的人们所属的社会集团的自我认同有着本质的联系。任何人都无法摆脱所属社会集团和其影响,记忆不是一种单纯的个人行为。由于个人、集团的自我认同是不断变化的,与此对应、记忆也不断的被重新建构,“值得记忆的”在不断被选择,唤起的同时,相反的事件则被排除、隐瞒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忘却也是构成记忆的一部分。任何一个记忆的表象背后,都有无数的事象。
此次讲座让同学们对灾害记忆的传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多方面的认识,呼吁大家对灾害文化的传承引起重视,对提升我校师生的文化素养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生记者:王兰、曲别连花
稿源:校团委新闻与评论部